序曲-
前天下午逛街,我正在研究想買個皮夾,
隨手拿了一個起來看一看,又放了回去。
小寶也跟著拿起一個皮夾,
我一時情急,想都沒想就說:小寶,這個不能玩喔。
小寶很認真的對我說:可是你剛剛有玩啊~
這篇兩歲風暴來到第3篇了
該是應觀眾要求討論一點方法、作法的時候了,
但我仍相信,面對孩子不可能先有「方法」,
一定是先有清楚的「信念」與「價值」,
才能透過摸索、實踐、與調整,與孩子共同成長。
我跟小寶媽帶孩子的過程也不是完全沒有難題,
就像小寶最近喜歡尖叫這件事。
我是這樣看待小寶尖叫這件事的:
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讓小寶瞭解,
尖叫這件事讓別人聽到很不舒服,
尤其是媽媽聽到小寶尖叫幾乎是要受不了。
我們也讓小寶知道,用尖叫的方式說一句話,
別人會聽不懂,不知道他想要什麼。
我認為小寶(2y5m)在「道理」上是能夠理解,
大部分時候不宜或不能尖叫的這件事。
但會不會小寶是用尖叫來逼迫大人順他的意,
所以大人不能在這時候順他,
以免以後會被寵壞慣壞(?)云云,則很值得探討。
今天晚上小寶依慣例,在洗澡前站在小椅子上,
在洗手台享受他的玩水時間。
小寶突然叫我去,一直指著他腳上的椅子尖叫,
啊了一聲又一聲,至少有10 次,尖銳的聲音真的是讓人快要受不了。
「小寶,怎麼了?」
「地上有什麼?」
「椅子怎麼了嗎?」
我沒有讓情緒高漲來阻礙我處理問題,
(面對孩子的最重要前提:不讓自己的情緒牽著走)
我只是急切地想要瞭解小寶的「需求」。
「爸爸知道你想要爸爸幫忙,爸爸在等你告訴我。」
「爸爸很想知道你想要什麼,爸爸在聽。」
「這樣爸爸聽不懂,你可以再說一次嗎?」
在這個關鍵點上,我做了前一篇所說的,
不當北風,只當太陽,我臉上沒有嚴厲的表情,
只有笑容,只管用溫暖去軟化孩子。
終於,小寶軟化下來,停止尖叫,身體也不再緊繃,臉部表情開始放鬆。
我再稍微觀察一下,猜想著問小寶,「是椅子放太後面,需要往前挪嗎?」
小寶微微地笑了一下,我就順勢把椅子往前挪。
你也許會想,這時候總該教他點規矩了吧,
「原來是這樣啊,爸爸終於知道了。」
「爸爸剛剛聽你這樣尖叫,還以為你怎麼了,現在爸爸知道了。」
「你繼續玩吧,爸爸先去外面,你需要爸爸的時候再叫我吧。」小寶笑得更開心。
我一而再、再而三地,只管用溫暖包圍孩子,並沒有趁機教訓孩子。
這個作法出自於我對孩子尖叫這件事情的看待,
我認為小寶並不是不懂道理上不能做,或者能力上做不到,
我猜有時小寶是為了吸引大人注意,但這問題較簡單。
我認為會這樣尖叫的關鍵在於,孩子有「壓力」需要釋放。
就像我最開始講到買皮夾的例子,
即使不斷反省、思考與孩子相處的我,
仍然會在不經意間要求孩子配合,
但自己根本也沒想清楚,或者跟去孩子說清楚,事情的緣由。
我們可能成天要孩子做這個做那個,不准孩子做這個做那個,
甚至要求孩子配合大人的作息、活動、與各種行程。
孩子在跟大人的關係上,孩子幾乎沒有反駁、說「不」的可能。
這其實會讓孩子累積一定程度的壓力,想找機會反抗或者是紓解。
在這樣的理解下,就不會把尖叫這件事的重點放在所謂常規的建立。
而是,讓孩子體會到大人的理解、包容與無條件的愛,
孩子才能有信心嘗試、去犯錯、去思考,
唯有被大人充分理解的孩子,才有可能學習去理解他人,
知道別人會因為自己而受到影響,
而能理解他人的孩子,是不需要強加規則的,
所以,我並不擔心小寶尖叫這件事。
留言列表